[文化]书法大家高应元
本篇文章1196字,读完约3分钟
“晋祠中的三面牌(匾)‘难老’‘对月’‘水镜台’” 这三个牌匾是晋祠众多牌匾中最好最有名的 《难老》是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写的,事迹广为人知 《水经台》是晋祠的主人、清代御史杨写的,他的生平我们并不陌生 《对月》的作者是高颖元,知道的人不多 【/h/】高颖元,晋祠镇东庄村人,字湖阳(太原县志梗阳)号易安 高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明清两代官员、学者众多 高颖元从小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考上了 换句话说,傅山生于第七年(1607年) 他从小热爱书法,以古代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太原县志》这样评价他的草书:“奇物飞,如怪石古树,奇气逼人,雷阵雨骤来,鱼龙争飞。” 他的第五个孙子、清乾隆年间的书法家兼学者高若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高颖元的父亲高第是杨公府(今甘肃省)的官员。他年轻的时候和在职的父亲一起生活学习,经常去参观身边的名胜古迹。 有一天我到了一个县城,县城重修了一座古楼,刚刚竣工。我请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写了一块匾 书法家还没到,但他已经在房间里准备好了。高颖元进去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他“一看到就兴奋”,手痒。他拿起笔,写下了大楼的名字。写完后,他离开了 不一会儿,大书法家来了,看到匾上写着“文笔雄壮,平生未见,叹为观止。” “再说墨水还没干,也没有写字的人。 他们都以为是神灵的功劳,就赶紧上报县里,县里再上报政府 太守也很惊讶,同意刻在匾上悬挂 【/h/】关于高颖元的书法,记载在《仙如外记》第十卷:他说自己“性情沉稳,专学大字。 有一次,傅山在一座古庙里看到自己的大匾时“大吃一惊” 因为高比傅大得多,两人结成了一年一度被人遗忘的友谊 高若祺在《杨熠遗笔序》中说:傅山的小字达到了神的境界,大字却少了 高颖元的小字作品很少,他的大字作品在当时尤其多 有一次,傅山去了太原县,在县城北门的真武庙。看了高的《把镜子挂在天上》,指着字说:“这个字真出神入化。” 第二天傅山到晋祠,人们请他写匾。傅山说:“高老先生的大字写得好,我也不用写了。” 高若琪也知道这是傅山先生的“谦字”,但也能看出高颖元的大人物真的不一般 高颖元靠傅山成名,但同时也留下了傅山不敢在晋祠做大人物的说法 【/h/】清康熙时期,著名学者李莲曾写过一首《徐铁之歌》,评价高、傅的书法艺术:“高、傅皆好书,大书小书皆擅名。 傅的小书遥不可及,高的大书不如傅 傅的题词留在庙里,高的题词遍布各地 两个家庭没有区别,人们珍惜的是自己喜欢的 大大小小的书大家都懂。有多少人能分辨出高福?“当时的人们,把高颖元这个词“千方百计”,如果你得到一个牌匾或一副对联,它就会被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装裱和隐藏起来,并且很容易拒绝拿出来给人们看。 高颖元曾经是文安县(河北省中部)的县令。他的“政治成就”在知府办公室里没有记录,但他以书法闻名 当然,经过400年的世界变迁,他的文字已经不多见了
标题:[文化]书法大家高应元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郭子仪与山西
下一篇:[文化]戏里戏外祁隽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