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垂范千古的学术宗师阎若璩
本篇文章3277字,读完约8分钟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素有“中国历史文化摇篮”的美誉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中国古代的神话,历史人物女娲的活动和安息地。它也是“三皇五帝”中的尧、舜、禹三代建都的地方,是中华名族的发源地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行政区,曾是古代唐尧的“第一次迁徙之都”和“大禹之都” 中国古代著名的“唐虞之治”、“贞观之治”、“文景之治”三大盛世,都与山西太原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江山代有人才,几百年来一直引领潮流。” 太原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形势和环境,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和英雄。 明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考据大师”严若渠,是一位与“太原傅山”同名的历史人物 【/h/】颜若渠(1636-1704),太原县西寨村(今太原市金源区)人 早在明郑德(1506-1521),燕若曲的五祖(高曾祖父)就因“天下盐荚业”而住在运河岸边的江苏淮安。到明末清初,颜氏逐渐衍生发展为淮安氏 尽管如此,生活在淮安的严家始终与家乡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阎若渠的高曾祖父、高曾祖父、高曾祖父的灵柩去世,葬在太原市金源区燕家坟村以西的凤凰顶上,该村至今仍是太原著名景点 他的祖父史克和他的父亲学习了两代人。因为恰好是明朝大变故,不能葬在老家太原,只好葬在江苏淮安 颜若渠,1636年10月10日,明崇祯九年,生于石海 据记载,他年轻时有“口吃”和“体弱多病”。"他的条件相当生硬,他记不住自己的书。" “直到我十五岁的一个冬夜,读书还是有些障碍。如果你生气了,失眠了,直到第四天晚上很冷的时候,他仍然坚定地坐在那里沉思,突然感到很开心,比如门大开着,周围很明亮。从那时起,他“异常开明”...他一看到这本书就开始阅读。" 他在房子的柱子上写了一句座右铭:“一无所知,深感惭愧。” 被质问的时候,空闲的日子很少 严若曲的“努力学习,认识世界”的故事,对于激励和教育青少年树立“立志学习,努力工作”的进取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h/】由于明清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必须在“原居地”参加考试,阎若渠于顺治二年(1663)、康熙二年(1663)、康熙五年(1666)、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七年(1678)回到家乡 但是“一个诗人应该小心繁荣,然而恶魔可以困扰一个流浪者 “他从来没有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名声,进入官场 【/h/】严若渠实地考察历史,始于他的山西老家之行:他几次从江苏淮安回到山西老家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充分利用自己宝贵的时间,深入实地考察山西、太原的历史地名、事件和历史沿革。他根据《尔雅》、《元和县志》等书研究太原郡南。他讲述了晋祠“芬东王庙”、“圣母院”、“晋元祠”的历史沿革;“赵禺期”在并州泽漆的前景:江州和曲沃的文物古迹也是考证出来的,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h/】阎若渠在多次回太原老家期间,拜访并会见了比自己大30岁、当时已经享誉全球的傅山先生。“傅山先生善研究金石学和遗书,每次与他相见,日夜穷,多人衰”;他还与著名学者顾先生进行了知识交流,顾先生曾来太原考察江苏昆山富山。顾严武“用了‘日知录’的质量,即改若干篇,顾谦恭地照办”;他去京城考《博洪雪词》时,曾与当时的“翰林编辑”王婉相交,改正了他“五服考”中的几处错误,王婉无言以对 阎若渠在首都出名了 当时《尚书》的立场徐干向他指出了《经》学,“先生随口应承。” ”许大是叹服,即邀至大宅,延至贵客 每一首诗都成为一种统治。后来,许在编纂《大清统》时,邀请当时已54岁的颜若渠担任《大清统》的编辑 颜若渠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大清统志》的编纂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书,与《诗经》、《周易》、《礼记》、《春秋左传》等并称“五经” 这是一本文字难、内容难的书,古代学者必读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保存下来,被称为《金文尚书》(二十八篇)。汉武帝到山东的时候,在孔子学院里发现了一篇古文《尚书》,唐初孔把它合二为一 颜若渠二十岁时,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为伪书,故潜心研究三十余年,运用“以假求证,以正求证”的考据方法,得其症结所在,著有《古文与史书正义》八卷,奠定了其在学术界的稳固地位 在文史研究领域,考证是打开学术之门的钥匙,也是中国史学“实事求是”、“从历史中说话”的科学精神的实际体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书,记录了我们伟大祖先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值得我们警醒 但在记录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同时,留下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地名,这些事件和地名发生了变化,或者作者当时的记录不准确、错误,导致读者难以理解、摇摆不定,无法对相关问题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解读。 在颜若渠之前,中国史学有着悠久的“考证”历史,但学者们多是在狭小的书斋里苦读,闭门造车,区分虚实。虽然这样的研究得出的学术观点和结论比不区分真伪和盲目性的前人更进了一步,但这类知识与真实知识和客观情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h/】针对上述情况,严若渠主动采用了“以假求证,以假论证”的研究方法。他把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究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历史研究中。在古代落后艰难的交通条件下,他不辞辛苦地跋涉山川,把读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重新付诸实践,进行研究调查。经过实事求是,梳理剔除,缜密严谨的思考分析,进而做出判断,才能对相关疑难问题做出准确清晰的科学解释。在很多有分歧的学术问题上,能说出充分准确的证据和观点,真正做到“言出必行,但有证据”,让怀疑者豁然开朗,异议者哑口无言。他的科学风格不仅为后世学者树立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和榜样,而且更多。 历史研究的科学发展证明,这是一种值得学术界和阅读界大力提倡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清史稿》说:“地理特别精,对山川形势,州县沿革如指掌...说到名、事、训诂、典制,事必寻根,词必寻根。 “可见其学术成就之高 严若渠一生虽未走上仕宦之路,但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识,以及自己“以证补虚”的科学考据方法,成为清代经学大师和中国古代历史考据学的光辉奠基人 【/h/】还需要指出的是,严若渠是除了《康熙字典》编纂者陈廷敬之外的又一位“御用老师”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江浙,开淮安时,曾召见以学识闻名的颜若渠,“欲速则不达。” 然后,当时兴的是“贝勒殿下”的“雍正帝”时,他将被邀请到北京来书法。据《不足笔记》记载,“皇帝四子,必赠书,夫去京师,然后以恩相待。 超过客人和朋友 ”还有,《顾涛·唐吉》记载:颜白晚年作诗“名迁九次,世宗居潜居,书法长进,回京师,呼先生而不名。" 虽然身体不明显,但道很享受它 【/h/】对于此事,《颜若渠先生年谱》记载:“正月登船,一月抵京...3月27日进府,殿下会跪拜迎接执手,让座。每次读一本书,都不会被称为好。 每一种食物、药物、诱饵、衣服、研究、家具和其他东西,都毫无顾忌地见证了它们的经典 泰泰医院的林大文先生日夜看着,说:‘我的受益老公一天天长大。’”没想到,在隐宅住了两个月之后,颜若曲患上了“引流”病,情绪十分低落。6月6日早上,他首先说了再见。 殿下固待之,命以大床为宇,青绡帐,二十人屯之,迁城外十五里,如卧于床不知不觉,也。 康熙四十三年(沈嘉)(1704年),六月初七日死于皇宫 1704年6月17日,69岁的世宗皇帝在他自己的书里举了一章祭品:“先生作为一群圣人脱颖而出,他的家人穿着考究...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思考经典...写演讲稿,震撼天空,读书等。,一声不吭。 ”可以说,在清朝,只有“太原颜若曲”是如此尊贵的“皇师”。 严若渠的作品有:《古文与史书八卷》、《朱茂诗集一卷》、《四书六卷地解》、《钱球笔记六卷》、《困学二十卷》、《西溪堂诗集》等 终其一生表现出不盲从古人、不迷信权威的独立思考精神;重视实践,追求真理,不走伪科学,对生活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坦荡正直的人格,不谄媚地服从权贵,以学问为拜 除了与太原傅山、昆山顾严武交往外,他还与当时著名学者余姚、黄宗羲、屈大均等有着广泛的交往和友谊 他的声望和声望不亚于傅山和顾,是对中国史学产生广泛、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历史名人
标题:[文化]垂范千古的学术宗师阎若璩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南宋安泽鸿儒李明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