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缅怀蒲剧大家墨遗萍
本篇文章5110字,读完约13分钟
历史学家、戏曲作家莫于1909年元月25日出生于山西河津南苑村。 原名李毓全,他用“葛荔”或“云外之天”作为笔名 他是山西颇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和河东浦戏曲史家。 1982年,他因心脏病治疗无效在古都Xi去世,享年73岁 首先,莫依平的革命传记 莫依平是国内最年轻的。他从小就喜欢读墨子,特别崇拜“利世”的思想。这就是他用“莫”这个笔名的原因 莫·依平9岁上学。1923年进入河津一中18班。 在校期间,他不时阅读同学邓(河津,中共地下党员)从太原寄来的革命刊物《指南》,使他的思想从“利国利民”飞跃到马列主义的科学领域,并产生了干革命的冲动和决心 1926年秋天高中毕业后,他去冯玉祥的部队当兵,然后养蜂 1929年后,他发誓要用“新自我”向旧自我宣战,成立了“新自我学会”,奉行马列主义,不久就和中国共产党河东(运城)地下党领袖颜子翔同志取得了联系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h/】1931年“九一八”后,他鼓动人民推翻国民党河津县党部,成立“抗日救亡社”,并成立“露天学校”,积极向人民宣传抗日战争 那年冬天,在姚金泰的介绍下,莫依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h/】1933年秋,阎锡山大规模搜捕屠杀革命人民,稷山、河津陷入白色恐怖 为了躲避阎锡山反动当局的通缉,莫·依平逃到陕西省宜川县,靠绘画和卖笔、墨、纸为生 在遇到宜川县教育局长张博昱(莫言的学生)后,他被聘为宜川第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他与宜川地下党员范聚昌、邓敬亭、刘有横向关系,并做了大量的救国工作。 《革命同志同盟手册》当时是莫依平抄的,交了一本 1934年底,莫因其父丧回河津而被捕 后来,在刘、等同志的掩护下,他终于潜入延安甘泉地区 当他在1935年春天参军时,他不幸被怀疑受到审判和改造 在此期间,他以就地出售红烧肉为生,为延安地下党等同志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事 10月19日,红军长征北上吴起后,为庆祝“直罗战役”,来到陕北洛川苏区王家屏,做了省委文件,第二次入党 1937年初,莫言依平有幸进入延安桥沟中央党校,成为第一所党校的学生 同年冬,他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委任书记科长 不久,他帮助艾思奇组织了地区文化协会 1938年初,莫·任边区战地服务团二队指导员,盛夏时任地方文学协会(文联)总支部书记 同年秋,他与柯、、马建玲创办了地区人民剧团,并担任党支部书记、教育科长 【/h/】1939年春,莫调到怀庆特勤任秘书,兼任第二科长,负责文教工作,创办了《儿童信谈社》,由他主编的周刊《信友》 莫言依平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关于“信友”的场景,这是抗战时期延安的一份自发的报纸。它向全国各地发函,在鼓励敌占区人民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谢觉哉、周扬等著名革命政要为该报写了许多文章,毛主席为该报题词 当时莫依平是总编辑,白天经常去一线部队采访,晚上写文章打印,通宵达旦,但从不叫苦连天 每一期报纸出版时,他都想委托别人送给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延安广播电台还向全世界介绍了《信友报》 在谈到《信友》时,莫依平说,以后在延安见到毛主席就没那么难了。 有一次,他刚从各种机构和单位送报纸回来。当他经过山坡时,他撞倒了几个人。他面前是一个高高的男人,长长的头发随风飘动。他一眼就认出这是毛主席。他赶紧上前敬了个礼,恭恭敬敬地递过他们刚印好的《信友》报。 毛主席接过报纸,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说:“给朋友们寄封信真好!我非常喜欢看这种小报 生动而辛辣 你已经很努力了!回去,请代我向其他办报的同志问好!此后,莫·依平一直珍藏《信友》报。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行军,还是解放后频繁的工作调动,他都把这份报纸珍藏在身边。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份具有非凡经历的报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烧毁了 【/h/】1941年,莫被任命为陇东食品配料部主任,次年调任陇东博一药房任经理 秋冬,他参加了陇东的整风运动。在受到告白信的攻击和迫害后,他被转移到延安接受审判 1943年,放映期间参加校园业余剧团,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河神娶妻》、《正气图》、《洪承畴丑史》等名剧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和演出的。 在1944年,毛主席指示向在整风运动中犯错误和过火行为的同志致敬,并摘下他们的“帽子”。莫言依平被筛选平反,今年秋冬正式去延安南区合作蒲剧团当老师兼导演。 从那以后,他的工作重心就向党的文艺工作倾斜,从事戏剧工作 解放战争开始后,莫·依平奉命调回山西省太岳区,担任戏剧协会理事、太岳文化编辑、新天地编辑 1949年赴北京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12月参加山西省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留在太原任省戏剧协会副主席,创办山西省普剧学会,任会长 次年担任山西省文化教育厅创作组组长、省文艺系列学会理事。同时,他还组建了省普剧学会直属剧团,该剧团实际上是省普剧实验剧团,即后来的省通俗普剧团 在“三反”运动中,他成了山西大学的副教授 1956年,在民间文学领袖赵树理的推荐和帮助下,调任北京《剧本》月刊编辑 1958年初,他回到山西,担任晋南浦剧院的副院长 1979年,在陕西省委书记马的关怀下,莫调到陕西戏曲学院任顾问 【/h/】二、戏曲创作在不断耕耘[/h/】“一江向东流,大雨催浪流,怒浪狂卷江心,余波未尽。 这是20世纪50年代莫在省艺术干部学校编导班为学生开设的写作常识课的开场发言 他只用了四首七言律诗,就明确地陈述了编剧的理论知识,写出了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即“开始”、“承载”、“转折”、“结合”,成为创作人员遵循的信条 莫老的编剧理念是他伏案工作和歌剧创作经验的结晶 自1937年以来,莫·依平一直在战场上一边战斗一边写作,创作了数百部革命日剧和表演歌曲,并逐渐涉足大剧本创作 他不仅创作了《灭国》、《克兰郡》、《飞虎岭》等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剧,还创作了揭露卖国求荣的历史剧《洪承畴》,甚至还创作了五部《清史轶事》。同时,以饱满的政治激情,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角度出发,创作改编了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经典剧目,如《河神娶妻》、《正气图》、《乞丐图》、《高闲秦怡》、《灰兰记》、《龙门记》、《润碧宴》,其中《河神娶妻》、《正气图》等 【/h/】莫老大部分戏曲作品都是编舞编排在下属戏曲团体中,以听取和接受群众意见,避免创作中闭门造车 他改编的《牧羊圈》、新作《白袍》和现代话剧《石头人的眼泪》在原山西省南部稷山县蒲戏班排练 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关于编剧有两个奇闻: 第一,1963年冬天,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河津剧团上演的剧特别短,剧团缺编剧。 当时,莫·依平从临汾铺剧院来到河津。一到河津,他就对县委宣传部和文教局坦白说:“我是河津人,应该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剧团。 而且我们是龙门剧团,我想写大禹凿龙门的故事。这次正好。我们来个龙门剧团,写大禹凿龙门的故事。 “县委一听非常同意你的意见,安排住宿,墨老连夜给姬叔写信。 莫在写歌剧方面总是出类拔萃。他清晰的构思和敏捷的构思是普通戏曲作家无法比拟的 他有超人的天赋,比如精通历史,文笔犀利,语言能力出众 尤其是延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更是让人敬佩 仅仅过了一个晚上,他就写了一部大型历史剧《龙门记》的开篇词、剧情梗概和主要人物介绍 他拍的很快,一般一天一场,一夜一场。短短13天,他就写出了4万多字、8个场景的《龙门》,尽最大努力塑造了大禹伐龙门时立志于民的古代英雄形象。 【/h/】有人说莫老在学术和创作上有点“霸气”,傲慢而自尊,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据了解,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他的一个剧本在付梓出版时,就与省委的一些领导人发生了矛盾。他愤怒地拿走了剧本手稿,给人留下了“傲慢与自大”的印象 但在1963年,他在写《龙门的故事》的时候,非常谦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徐世杰、董波等几个一般干部的建议下,他主动走到龙门村,连续住了四五天。除了观看当年大禹凿龙门留下的遗迹外,他还收录了许多有趣的民间传闻,如“王禹索角”、“王禹索角”等 【/h/】第二个是关于他创作新剧《润碧宴》时的傻逼作品和生活知识 1948年冬,他在临汾与一些著名的濮剧歌手聊天,著名学生曹福海曾对他说:“我们演的戏,不是奸臣害忠的宫廷事件,也是相公招姑娘的家务事。都不是我们玩的。我们不能唱一出戏吗?”莫老马上说:“怎么没哇?洪圣《长生殿》中的梨园少年雷海庆痛骂安禄山为国捐躯。他既有民族气节,又有爱国情怀。把这个故事编成普剧不是很好的题材吗?” ”在场的普剧演员都拍手叫好,要莫老赶紧补上。 这就成了润碧宴剧本写作的源头 至于怎么写,怎么构思,莫老已经有了打算 只不过集中时间比较困难,直到1954年在山西普剧社工作才开始写作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编造故事,架构,安排人物,编织情节,组合戏剧文字 他还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些浦戏社的人,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反复修改,方被塑造成一个13折的大型“润碧宴” 莫老不愧为编剧大师 为了将普剧表演与艺术有机结合,让普剧演员充分展示自己甩帽子甩翅膀的绝活,他把赵星占整天想当官的失态流口水的丑态放在剧中第十幕“说亲戚”的具体情境中,让赵星占面对着挂在墙上的那顶显眼的黑帽子发呆。 这样生动的喜剧手法和聪明的编剧,莫老一生编辑的20多部戏剧都有过引用,如《河神娶妻》《鹦鹉石》《正气图》《是谁的罪》《晏子治河》《洪承畴丑史》《静静的事》 当之无愧地被尊为蒲剧大师 【/h/】三、精致在于对濮剧历史灵魂的研究【/h/】1963年,晋南区委宣传部下达大力抢救戏剧遗产和收集记录的指示后,一次普查、收集记录、整理研究濮剧梆子史料的工作在剧种中迅速展开 作为津南浦剧院的副院长,莫老更注重走在前面 莫老一直热衷于研究和探讨普剧,非常擅长深入农村基层,了解梆子的来龙去脉,探索梆子的起源标志 他经常警告我们在知识的学习中要做愚蠢而真实的工作 河津是莫老的故乡,也是周浦梆子萌芽的摇篮。该县戏剧爱好者、老前辈韩进贤先生早在解放前就积累了《文茜志》两册,姚先生写了上百首戏剧诗和对,还有东晓园村的郝桂海、小亭村的薛、新庄村的郭荣斋、刘村的张鹤洲。 莫老显然知道这一点。他深入河津城乡。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他收集了相当多的资料,为他后来撰写《蒲剧史之魂》奠定了基础 【/h/】难忘的是,他老人家带我们下乡调查了解的时候,没有坐公交,也没有骑自行车。他说开车很容易去乡下旅行。他要亲自去看舞台和舞台上的石碑,只要他知道有舞台和戏剧石雕,哪怕过沟过岭,也要亲自到场。 为了识别石雕上的文字,墨老板应该用清水冲洗,不要粗心大意 河津范家庄已经嵌在古寺土墙里半个多世纪了,字迹已经把老泥巴糊了。莫老领着我们用水冲洗,用刀锥切,用手指和指甲剪下字 为了弄清戏台修建的确切时间,谷多村后土庙元代戏台只能通过圣母正殿梁脊板上的旧铭文来证明 可惜正厅光线太暗,离地五米左右,志愿军上的字因为历史久远,又黑又不清楚 这时候墨水总会想出点子,室外的阳光通过水银镜折射法反射 这个方法很有效,最后阳光照在梁脊板上 “颜渊五年建,明重修”几个字依稀可辨 【/h/】在考察河津市普剧剧目和名人的发展时,莫老曾经带着我们走遍河津城关、龙门村、樊村、西王村、上市、西漳、、柳村、、五村、、连博、清涧,对热爱、了解、讲戏曲的老人进行过上百次的采访 在调查中,河津成立的所有剧团都一一要求注册 前后历时70多天,深入12个公社42个村,抄戏844部,其中梅家戏85部,说唱节目3部,河津小曲37首(包括布偶、皮影) 河津著名艺人如明末魏敦子被称为“七举人八监,魏敦子打不了官司”,后来又有、米燕子、魏(艺名乔)、任锦子、胡三桂、张林森、杨(玻璃翠)等50余人。 我们都为他们写了一个简短的传记(见《戏剧文物集》) 一些通过考试收集的剧目已经失传多年,这次它们又重新出现了,为后来的歌剧推陈出新,在填补空的空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有价值的是,戏曲资料的考察,为莫老1963年的《浦戏探源》、1978年的《浦戏史》乃至1980年的《浦戏史》专著的编撰,提供并积累了详实、生动、珍贵而难得的资料 【/h/】应该说莫老的《蒲剧史之魂》开创了所有地方戏曲研究和戏曲史编纂的先河 在山西剧坛,熟悉莫的人都知道,他从事戏剧工作已有半个世纪,一直在全心全意、煞费苦心地探索和研究蒲剧艺术。他不仅为上述蒲剧艺术研究撰写了多部学术专著,还著有《论几个古代农村戏台》、《谈顾平水》、《曲史》、《蒲剧韵》、《花间集》等。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写《梨园古都》 莫老真正致力于普剧事业,是一位严谨的普剧史研究者
标题:[文化]缅怀蒲剧大家墨遗萍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谢涛:晋剧艺术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