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沙河的山西情缘
本篇文章2905字,读完约7分钟
今年春节前,我去九寨沟参加中外散文笔会。我和流沙河先生通了个电话,刚好赶上流沙河先生身体不适。我只是简短地和他打了个招呼 我知道流沙河先生隐居在家,读书写字,基本拒绝外交应酬。甚至四川的各种文人聚会也很少参加。 6月底,我又一次有机会来到成都,和流沙河先生约好了 第二天正好下雨,九点多就冒雨去赴约了。 与其说是去拜访一位仰慕已久的80岁老人,不如说是去拜访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 流沙河先生住在大慈寺对面的一个社区 毗邻水,可以获得孜孜不倦的灵性,毗邻寺庙,也许可以了解更多禅意;当灰色大楼的木门被撞开时,之前的焦虑也就烟消云散了。这个瘦瘦的、慈祥的、面带微笑的老人是不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出名的智者和大师?尤其是握着他柔软而温暖的手时,似乎生出一种亲切感 流沙河先生的家具简单整洁,有几个旧沙发和一对木制茶几。墙上除了山西诗人王维的诗《雨果落,灯下草虫声》的两篇书法作品外,再无其他名人字画 在沙河夫妇的热情问候下,我坐在沙老旁边的空椅上 有人敲门,又来了两个客人。经流沙河的吴太太介绍,他们原来是吴先生的密友,也是沙家的常客 听说是山西人,互相聊了很多。我不自觉地加入了流沙河老师的聊天和谈话。 流沙河先生说话很慢。他的口语很强,夹杂着四川辣味,睿智幽默,记忆力惊人。他对山西了如指掌,从壶口楼、介州、昌平、平阳,到雁门关、蚂蚁、平城,山西的山川、植被、人文历史,都是忠、仁、勇生长的地方。 说到山西,他总会谈到容,一个解放初从南方来的作家,认识他,培养他。 谈容调他到《川西农民报》工作,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他说那时候他还小,西戎有一次告诉他,有机会带他去太原看晋祠,他天真地问,什么是晋祠?容笑着说,这太美好了,无法形容,你不懂,等你走了以后就知道了。 后来,荣被调回山西。虽然他经常被邀请去山西,但由于各种原因他没能去旅行 年复一年,60年过去了。西樵把鹤往西赶,流沙河历尽艰辛。它从一个文才变成了一个什么都懂的睿智老人,却忘不了西樵 诗人杜丽说,他在1994年和吉德加一起拜访了流沙河先生。只要有山西人来访,流沙河先生总会谈起西樵和他的故事,心里对西樵充满感激和怀念 在暮年,留恋不是保守的坚持,而只是滴水不漏,不忘回报涌泉的恩情。 流沙河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我强烈邀请老公去山西完成心愿。他难过地说,我谁都不认识。我去找谁了?一脸遗憾和无奈 刘沙河先生,原名俞训坦,四川省金堂县人 流沙河中的“流沙”一词取自“早期溺水”一词...余波进入流沙”在龚宇尚书 因为中国人的名字习惯了三个字,所以加了“河” 1957年,刘沙河、、孙四位青年诗人在成都创办了《星》诗刊,并在创刊号上首次发表了诗歌《草与草》。这是一首以杨树、仙人掌等植物为赋,表达诗人爱恨情仇的普通诗,却被公认为“大毒草”。一夜之间,流沙河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批评和臭骂。 后来,他被送回家乡的木材厂,成了一名拉大锯子的木匠。他被当作钉木箱的敲门砖照顾到骨瘦如柴,并遭受了20多年的各种劳动改革,如修路和批评 他是一条曲折的河流,在波涛汹涌中奔腾向前,忍受着孤独和屈辱,但他有着豁达的胸怀,自尊的信念,不屈的灵魂,完成了自我人格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如《锯齿之记》、《流沙河随笔》、《庄子现代版》,都体现了他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的风范 他看到了我随身带来的山西“影像”文化画报,饶有兴趣地翻阅着。当我看到介绍袁浩文的文章时,沙赫先生脱口而出袁浩文的诗《临江仙》:“今天,古庐山北路,黄晨永远是英雄。 人长大了,讨厌水,向东长 你在和谁说话?远远看不到桂红 世界的名气会被利用吗?从前,我对上帝的看法是错误的 豪格义渠JIU钱钟 男人的地方就是,别说穷 “元好问,世人皆称义山先生,在金元之际寄予厚望,其诗不刻,不美。 “临江仙”一词是元好问一生的真实写照 因为想不出这个词的词牌,老公一时忘了,就拨通了袁浩文的研究专家蒋大仁先生的手机,让沙赫先生和蒋大仁先生通话 流沙河老师的笑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责任 他说知道江任达是研究袁浩问题的学者,写了他的通讯地址让我转达,让我问候江先生 后来,30年前当他把这个词给台湾诗人余光中时,他谈到了过去 现实生活造就了他们“一边扶世界一边扶贫”的共同心态。流沙河先生在一把扇子上写下了一句感慨万千的词——元好问,送给了满怀乡愁的诗人 说到人格魅力,流沙河先生忍不住称赞了山西大作家赵树理。 他说赵树理是个好人,是个真正敢说真话的作家 1952年,赵树理来到成都,曾在四川省文联演讲。省文联有十几个人。刘沙河先生当时20多岁 听讲座的场景现在仍然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赵树理的朴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树理曾在讲话中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需要培养工农兵作家。我们不缺少高玉宝,但人们喜欢杂草 解放初期,解放军部队掀起了扫盲和学习文化的热潮。根据当时的工作方法,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型 1948年参军的高玉宝是个文盲。因为他积极学习文化,有一次写入党申请书是用绘画代替文字。1949年,他开始用绘画代替文字写自传。组织安排解放军文艺副主编郭永江帮他修改自传。 因为高玉宝的稿子太差,没法修改,郭永江干脆代表组织写了。 郭永江写完了一章,高玉宝抄了一章 到1951年,他完成了2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 赵树理提倡知识分子投身火热的生活,服务大众。从事农村文学并不意味着完全依靠农民写作 他断然否认作家受过训练 在谈到赵树理的悲惨命运时,流沙河先生遗憾地说,他太老实了,不灵活,更不愿意说谎。真可惜!从赵树理这个话题出发,我们谈到了另一位与山西有关联的诗人聂绀弩。流沙河先生知道诗人于震写了《聂绀弩的犯罪档案》一书,知道于震不仅是一个有良知的法官,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 20世纪30年代,聂绀弩在上海左派联盟遇到了鲁迅,但他的一生伴随着厄运 1958年被贴上右派标签,被送到北大荒。1961年,他摘下帽子。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右派帽子换成了现在的反革命帽子。1969年,他被判处无期徒刑 他被转移到山西监狱。1976年,他以“国民党宪兵特勤人员”的名义被特赦,并被宽大释放 据说邓小平听到这件事后笑了:“他是个什么样的宪兵?”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诗人,对着社会的黑暗哈哈大笑,威武不屈。几年后,他甚至遇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命运。他是法官和诗人李玉珍(真的) 于震在尘封已久的旧档案中发现了聂绀弩的50多首诗,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整理,撰写了10多万字的《聂绀弩犯罪档案》,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沙河先生说:“余确实是个老大学生了,但他的写作基础还是很深的。” 似乎只有文学才能侵入我们的灵魂,才能触碰到我们心中的伤痕。 就像山野奔腾的河流,带着对土地的眷恋,日夜不息地流淌,留下历史的记忆 王先生不想被金青铜的甜美声音侵蚀,也不想被丑陋的世界影响 流沙河先生虽然至今没有去过山西,但他的心中始终充满了三进之地,绵延五千年,充满了历史留下的悲欢离合 不知不觉,我在流沙河先生家坐了3个小时 当我起身和老两口告别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条河就是一段历史;一条河流见证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历程
标题:[文化]流沙河的山西情缘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杜鹃 徜徉在魏碑世界
下一篇:[文化]辛礼生,歌声伴着马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