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疯狂剔尖侠】的发明之路
本篇文章1789字,读完约4分钟
自2004年获得第一项国家专利以来,已有7项发明获得专利。
做一台采摘机很难,但这些繁琐的任务却成了孙师傅毕生的爱好。
自动摘梢机经过多次发明和改进,孙师傅带着成就感介绍了人。
自动采摘机出现在央视之后,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
孙金文,晋中市榆社县季承镇北泉沟村人,从小热爱发明,所做的一切都与众不同。有些发明至今仍在使用。他18岁成为一名铁匠,然后在许多行业工作。现在他69岁了,一生都在研究发明。七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一项专利已获批准,将于本月发布,另一项将于2017年发布。孙声称自己一生都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
5月12日上午,我去了孙在榆社县的家。在小小的农家院子里,孙师傅正专心地摆弄着一些繁琐的零件。他提议先看看孙师傅开发的挑尖机。孙师傅热情地领着将领们进屋,接通了机器的电源,然后介绍了挑尖机的神奇功能——3分钟就可以把4斤重的面团挑完!这台机器是孙去年刚改装的,适合在餐馆和食堂使用。听说这里有这样的机器,来了好多人。经过调查,他们都请孙为他们组装一个,他们愿意出价5000元。孙说,他现在手里有10个订单,包括太原附近和河北、安徽、黑龙江等地...很多省市的人都让他买机器。因为人手有限,老人说只能接10套,还有人打电话来下单,但是谢绝了。
摘尖是山西人最喜欢的面食之一,尤其是晋中地区。在榆社,挑拣是农村妇女必备的技能。孙因为从小家庭的变化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每天要为一大家子做饭。孙从小就想着如何减轻自己的负担。后来,奶奶长大了,孙金文想到发明一种“采摘机”,可以让奶奶在摘不到尖的时候吃到美味的采摘面。
18岁时,孙在榆社县铁木工业社当铁匠。他每天都很努力,吃的不规律,还得了胃病。几年后,他放弃了工作。回国后,由于体质虚弱,成为村里生产队的散工,主要为农民提供修理加工服务。他负责修理和维护锄头等农具。这个位置正好给喜欢玩乐器的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他有很多机会和时间去研究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总是思考各种机器,研究机器如何代替手,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一个易于折叠和存放的长凳开始,孙不断地做出新的发明,如带有减光透镜的防烟焊接护目镜、耐用的铝制锅底和面条制作机...这些发明中,有些或大或小,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有些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他在这些发明上取得了比较顺利的进展,但是在挑尖机上却很难取得进展。
小学文化的孙不会画画,所有的想法和设计都只能藏在脑子里。他以自己的实践经验,思索着机器的框架,需要的零部件,如何操作……这些问题几乎日夜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很快,他用木头做了一个采摘机的模型,这个模型基本上起作用了。接下来,我们需要把它转换成真实的对象,但是这种转换非常困难,所以我们不能再做一次,也无法计算我们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孙金文的采摘机从未成功过。
到了70年代,由于铁匠的手艺,孙已经是村里的“万元户”。为了研究采摘机,他请工人制作零配件,先后“砸”了不少钱。家人再三劝阻,妻子与他分居,孩子与他接触甚少。然而,孙对始终置若罔闻,仍然致力于他的研究。村民们说他疯了,真是好日子。但是,他不得不做出没用的东西,不仅没赚钱,还把钱放进去。在巨大的压力下,孙的发明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零件全部到位后,孙趁热打铁改造了底架,采摘机基本成型。然而,当他用面团做实验时,总是不令人满意。机器不能连续运转,所以一摘就卡住了。怎样才能做出一台可以连续运行的采摘机?这个问题困扰了孙多年。他用钢丝绳和橡胶做了各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用自制的弹簧作为缓冲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最后机器可以自由伸缩,连续运转。
就这样,孙的第一台采摘机终于问世了。他让邻居试试机器做的提示。虽然大家都称赞了小技巧的味道,但也提出了人工辅助的困难、效率低等问题。孙决定继续改进机器。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突破,孙的挑尖机再次升级,机身主材由铁改为不锈钢,增加电机作为驱动力,改变齿轮尺寸,提高挑面速度,通过控制压杆的强度来确定挑尖的厚度...经过几经周折,孙终于有了一台满意的摘梢机,这是他众多发明中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去年9月,孙的采摘机出现在央视科教频道《我爱发明》的舞台上。在亿万观众的关注下,七位采摘大师和他的采摘机比拼,同样大小的面团,采摘机以绝对优势胜出。此后,孙和他发明的采摘机别称“疯狂采摘人”,并获得了该产品的专利权。他希望他的发明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标题:[文化]【疯狂剔尖侠】的发明之路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