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近百种元至民国柱础石现身长治
本篇文章776字,读完约2分钟
它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演变、科学延续和艺术传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月1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宣布,去年从长治市122处文物古迹中,收集了近百种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柱石样本。专家认为,这些支柱的特征具有历史演进性、科学延续性和艺术传承性。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作为一种石材构件,柱式基础石材比木质构件更容易长期保存。因此,在文物等级检查工作中,如何区分古建筑柱基石材的年代特征,进一步确认和确定各个文物申报点的建筑年代,是专业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2015年5月至8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第三核查组对长治市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检查,收集了近百种属于元、明、清、民国时期建筑的古建筑柱石样品。
据不完全统计,元代长治有13种柱式基石,可分为四种:盆盖式、鼓式、圆筒式和方斗式。其中,历城县芦苞龙王庙的柱式基石雕刻精美。其花纹为落地莲花,莲花为双瓣。它的茎和叶延伸到柱子基石的底部,然后稍微卷起到地面。形象很逼真。与元代相比,明代柱式基石的形式多样,雕刻题材丰富。在收集到的27种纹样中,有壶盖、鼓形、圆柱形、须弥、须弥鼓形、须弥圆盘形、墩坐、墩坐圆盘形等8种,有束花、几何纹、兽面、莲花等20多种柱式基石雕刻题材,清代柱式石雕题材有30多种,既继承了明代雕刻题材,又出现了山水、建筑纹饰、禽、花鸟、词、诗等纹样。民国时期,古建筑的附属建筑主要采用鼓形和梯形柱石。从雕刻工艺和图案来看,粗糙,不注重细节。
此次考察发现,长治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柱子具有历史沿革、科学延续、艺术传承三大文物价值。从形制演变来看,鼓形、盆盖、须弥等形制是长治市古建筑柱式基石的主流形态。其中,鼓形柱式基础石是元、明、清、民国时期较为流行的柱式基础石形式。在外观的巧妙处理上,柱子基石与建筑融为一体,起到“美观、坚固、实用”三大功能。(孟淼)
标题:[文化]近百种元至民国柱础石现身长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报春图
下一篇:[文化]清康熙青花四鱼粥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