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师门琐忆
本篇文章2058字,读完约5分钟
当地李文平照片
清明是怀念老人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那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面孔似乎变得非常新鲜
经常一觉醒来就想,一觉醒来就梦到。老师,如果你还在就好了。
吴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时间真的不会等人,日月如梭。
从1964年考上山西轻工业学校,到2009年文魁先生去世,他在门墙下站了45年。现在文老师成了老朋友,很多同学都快老了。每次想到这个,我就忍不住哭。唐代韩愈曾说“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对我来说不止如此。王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道德楷模。45年来,无论是艺术之路还是人生之路,他都跟在身后,跟风而行。可以说身体是受父母影响的;做人和画画,受益于于先生,难忘。
考上山西轻工学校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我艺术道路的起点。在这个转折点上,王先生是领导者;在这个起点上,先生是启蒙者。15岁的时候,我是一个从晋南农村来到晋中榆次的懵懂少年。我千里寻师,四下里除了对美术的热爱什么都没有。那一年,王先生26岁,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他离开了父母的家乡,去了山西长城。在大同瓷厂工作一年后,被调到一所轻校任教。美术专业成立于1964年。吴先生、谭星渠先生、卢贤能先生是开创者,我是第一个学生。从此,教书育人,开弟子,成了近半个世纪的爱情和命运。
当时,在我们这群青年学生的眼里,王老师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美术,好人,勤奋。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艺术院校之一,其师资力量承袭了、等川蜀名师,并可追溯到吴昌硕、张大千等艺术大师。每次看主人示范画画,都是花很多时间即兴发挥,花鸟充满情趣。他们自然是赞叹不已,心中深埋着追求艺术的烈火,师高一等、“精于艺术”的吴老师,把我带进了一座五彩缤纷的殿堂,献身于他的道路,舍生忘死。
吴老师虽然是名校名师,但并不比大哥、父亲等其他人优越,严厉、善良、恭敬。我在1965年感染了伤寒。我不是一个人,而是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在当时,伤寒是一种很麻烦的疾病,可以致人于死地。学生们一个个摔倒了,焦急的吴老师和陆老师一个个把我们抱回病房。住院的那一个月,吴老师日夜探望,给他安慰。可以想象,一个年轻人在远离父母,卧病在床的时候,心里有多难过。几十年后的今天,每当想起父亲坚强的肩膀和母亲慈爱的笑容,我还是忍不住流着泪喃喃自语:“老师,你要是还在就好了!”
伤寒治好了,但是我退了一个月的课,特别是水彩,这是一门新开的课,落后了开头。我非常担心如何开始。有一天,我一个人在校园里画水彩,心越不稳,写的越晦涩。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吴老师路过,看到了他眼中的一切。他对我说:“文魁,你暑假可以不回家吗?老师应该去晋祠写生。你可以跟着我补水彩课。”于是那个假期,我和老师来到太原南郊,住在晋祠小学。每天早出晚归,吃了一个月的“偏米”,进步很大。
我当时的老师就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很多年后,我也是老师,也是领导,当年老师对我怎么样,我也对学生怎么样。老师不仅教我画画,还教我如何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人。
吴先生的确是一位“苦行僧”画家。他的生活黑白颠倒,经常画一晚上,通宵达旦,长大了很多年。如此努力,成就了他一生的丹青艺术,也启发了一批放学后的少年。总觉得老师没有生命,只有创造和教学。他不是非黑即白,但根本不是非白即黑。如果不是,也许他的人生不会在72岁的门槛上戛然而止。对于画家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收获时代。我的老师一生致力于绘画艺术和美术教育,我们所有人,从那一年的白皮书到现在,都是我老师的心血。作为成泽人,我应该秉承主人的风格,尽我所能。我总是用这个鼓励自己。
四年的学习转眼就过去了。毕业后去大同瓷厂是老师的建议,那是他工作的地方。他说雁北希望我以后成立陶瓷研究所,我不会离开我的专业。
1976年山西陶瓷研究院在太原成立,我调回省城,牢记老师的教导:专业不离不弃。
1985年,我从陶瓷研究所调到太原画院,专攻创作,听从老师的吩咐,走上了师专花鸟的艺术道路。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进步,新的感悟在逐渐获得。然而,在元旦那天,我从来没有忘记征求老师的意见。我的老师常说:“一代不如一代。”我心中记住的永远是饮水的源头。而且,水源源源不断。甚至我的孩子们都考上了美术专业,他们的老师也渴望亲自动手,他们对惠泽两代人都很亲切,很有帮助。
2009年,老师七十出头去世。坏消息来了,像是一记重击。师生恋,每一个关节,每一个细节,如一个如画的点,一条线,一把刷子,一个钩子,一个染料,都历历在目,深情款款,悲伤由此而来,独自坐在我的桌前,哭泣,失声。
老师去世的那一年,我也是六十岁去世的。原来从那以后,云狂和野鹤们就放松了,光着身子,只是陪着老人四处走走,撸着袖子带着,随意的停下来,早上醒来深深的感谢他们。所期待的是,天不虚传,跪胸之心成了未了之愿!他在这里7年了,经常一觉醒来就想起来,一觉醒来就做梦。去黄山的时候没登,去湖口的时候没看一眼。一辈子,有很多遗憾,即使不报答我的大恩也很后悔。谨遵老师的指示,从师德、老师的善良、崇尚老师的方式,向一万位致敬。
标题:[文化]师门琐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山西方言与馒头称谓
下一篇:[文化]父亲的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