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文化 > [文化]晋方言中的玉米文化

[文化]晋方言中的玉米文化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6 09:32:02 阅读:

本篇文章614字,读完约2分钟

山西方言中的“玉米”有“玉溪”(太原、忻州、和顺、阳曲、代县、长治、静乐、娄烦)、“玉溪梆子”(太原北郊)、“玉溪”(高平、大同、平陆)乡宁读作桃酥)、“梆子”(洪洞、临汾)、“豫麦”(绛县读作于梅)、“布布子”(石楼),以及“玉米”、“玉高粱”、“玉”、“玉”, 太原北郊方言中,脱粒后的玉米槌形象地叫“玉柱”,平陆叫“玉柱轴”,大同叫“玉米柯布”,临汾叫“棒子箍” 玉米收获加工过程中有很多相关的名称。比如在蓟县方言里,玉米脱粒叫“把玉米打成米谷”,“把玉米秸秆收集在一起”叫“收集秸秆”;乡宁话里“收割玉米”形象地叫“移米(su)”,临汾叫“移棒”等等 【/h/】从玉米部位看,晋语中的“玉米秆”多称为“玉筷”、“玉筷”,也有称为“玉筷”、“玉筷”、“棒子筷”的,河津方言把长在玉米顶上的雄花穗称为“天花”,代县、洪洞方言把发霉的玉米穗称为“霉” 玉米粒可以磨成面粉,晋语中有很多“玉米粉”的名称 如“玉米粉”(忻州)、“玉溪面”(和顺、长治、武乡等。),“玉溪面”(阳曲等。)、“玉岛面”(乡宁)、“梆子面”(临沂、洪洞)等等 玉米是山西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 成熟的玉米颗粒可以磨成面条,也可以单独磨成蝎子,或者和小米一起煮。黄澄澄的玉米面在山西姑娘女儿手里可以“变”成各种食物。 比如长治的“饺子”(包上玉米粉和豆子的包子)、“黄蒸”(用玉米粉做成,不加馅),武乡的“黄蒸”(蒸出的玉米粉形状长,有馅,没有馅)等。

标题:[文化]晋方言中的玉米文化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