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山西文化 > [文化]峨嵋岭下宰相村

[文化]峨嵋岭下宰相村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0-24 23:00:02 阅读:

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在运城盆地峨嵋岭下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村南村北的塬上各自突兀地耸立着一棵形状奇异的柏树,南塬上的柏树枝条柔长、或伸或曲、或直或弯,如同凤舞九天,叫做凤尾柏,北塬上的柏树枝条苍劲、直冲云天,恰似巨龙腾飞,又如天神下凡,叫做神柏;涑水河从村前不远处静静地流过。坐落在这样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风水宝地上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宰相村——闻喜裴柏村。

站在大运公路上,远远地就能望见村旁的墙上“天下无二裴”及由董寿平书写的“宰相村”。村北依塬势而建裴氏碑苑。拾级而上有59级,寓意历史上59个裴氏宰相。碑苑大门内,朝南矗立着裴氏五祖的巨幅石刻像,中间是裴氏始祖裴陵,两旁分别是其四子裴辑、裴徽、裴绾和裴潜。始祖裴陵是周非子六世孙,其子裴辑、裴徽、裴绾分别是裴氏东眷、西眷和中眷之祖。东眷居燕、中眷居河东、西眷居京及西凉,后来又有洗马裴、南来吴裴等,但不论是何处裴氏,考其谱系源头,都是由裴柏村的裴氏析出的,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源于周秦,显于魏晋,盛于隋唐,沿及明清。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历史上除了59位宰相外,还有59个大将军、14个中书侍郎、55个尚书、44个侍郎、11个常侍、11个御史、210个刺史、77个太守、5个状元,还有驸马、妃、嫔等,七品以上3800余人,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裴氏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望族,贯穿于封建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很大。研究中国历史,就不能不研究裴氏。如果说孔子和孟子是在理论上创立和发展了儒家学说的话,裴氏则是从实践中把孔孟儒学推向了完善。裴氏崇文尚武,把维护封建帝王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视为己任,并且千百年来一直以此为荣,是儒家倡导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典范。《裴氏家规》共有一百零四条,其中明文规定“布衣白丁者,不得入祖坟”,即证明这一说法不是虚妄之词。

裴氏在历史上千年的显赫,没有阻挡住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裴氏宗祠(又称晋公祠)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历朝历代都有重修,现仅存前殿、后殿、状元坊等建筑遗迹。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书法石刻的百科全书,原有古碑数十通,在史学和书法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著名的有“裴鸿碑”(镌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即公元568年)、“裴镜民碑”(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书写)和“平淮西碑”(唐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军机大臣祁儁藻书写)。这些珍贵的石碑在流传了千百年后遭遇劫难,仅存“平淮西碑”实在令人扼腕。所幸的是,东眷裴氏第76代孙、当时的族长裴富仁冒着生命危险,把全部六卷《裴氏世谱》用油纸包起,偷偷地藏于村中大槐树的树洞中,才使这一研究裴氏最宝贵的文字资料幸免于难,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化]峨嵋岭下宰相村

裴氏家谱无异于史书。裴氏在历史上频频入主相府,屡屡担任大将军,公侯人才辈出,官吏不断涌现,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裴氏屡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和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之士,是裴氏推崇孔孟儒学的结果,这也是裴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

峨嵋岭上一捧土,掩却千古将相情。宰相村昔日的荣辱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只有裴氏宗祠残败的遗迹和裴氏墓地零散的残碑,还在无力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作者:王红志,摘自《陕西日报》

标题:[文化]峨嵋岭下宰相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