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古长城“热恋”的大同女子
本篇文章3393字,读完约8分钟
刘源在古长城前面。
刘源,大同古城的普通女子。前后花了10年时间,自费考察了古长城和我省中北部600多公里的370多个古村落——
[核心提示]
我第一次认识她是在八月初,在微信群里看到她的图文信息,都是关于山西长城和山西古村落的,很感动。据悉,她自费徒步游览了古老的长城和我省中北部370多个古村落。靠近偏远的山野的历史遗迹并不容易。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女人如何与他们保持联系?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是怎么做到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她终于被几层关系联系面试了。她的名字叫刘源。
从大同出发,徒步游览长城
第一眼看去,温文尔雅的刘源个子不高,但看上去柔弱平凡。但正是她,在10年的时间里,“爱上”了古长城,走遍了长城和山西北部的古村落。她一边走,一边拍照、写作、学习、宣传、呼吁,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些崇高的声音。
刘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受家庭影响,从小博览群书,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她从小学开始在书上和报纸上发表自己的作文。1989年从大同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开始当小学老师,直到2005年,她是一名高级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2002年,刘源开始上网,在新华网论坛上传了大量散文、小说、随笔等原创文学作品。2003年非典假期,刘源“亲眼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漂浮”,觉得自己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一段时间。刘渊开始研究与明代长城有关的文献,如《三云志》、《宣大山西三镇图》,也阅读了其他地方的相关历史文化书籍,从而对山西的长城和长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意识到对这些历史遗迹的深入研究太少。于是她做了一个影响整个后来生活的决定:从大同地区出发,徒步游览长城。
明代大同是“九边”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文献统计,大同镇已建成大小两侧516.3英里,72座城市和城堡,833个消防路墩。多年来,刘源在现场探索了所有这些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迹。
里程碑生命节点
她会走路、说话和写字。在“热爱长城”的十年间,她不仅坚持写了超过百万字的考察笔记,还写了数千篇博客文章,在网上发表。那些图文并茂的内容为大家了解山西长城提供了一个窗口。
走着走着,刘源经历了严寒酷暑,克服了许多未知的磨难,却淡淡一笑,一言不发。在采访中,她更多地谈到了行走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快乐,包括老乡的支持。她好几次提到一个细节:现在她去大同长城东端的平原头村,那里的乡亲们远远的就会认出她:看,刘源又来了!然后她抢着让她在家吃饭。
刘源的努力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6年,她成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2007年,她创办大同长城学会。2008年被大同市社会科学协会推荐,当选为大同市CPPCC会员。2009年2月,刘源调到文博系统工作,从小学老师转行成为专门研究长城的文物工作者。这些里程碑式的生命节点也开启了她写作从“文学”到“历史”的过渡。
虽然在实地考察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数据,但文物工作的专业性毕竟很强,文学作品的表达已经不适用于新的工作内容。刘源很快意识到现有知识储备和认知方式的不足。所以她非常关注自学,时不时咨询同事和前辈,自费购买上海复旦大学相关专业的系统教材等各种书籍,抽时间认真阅读。她“闯入”了清华大学,得到了当地建筑学院陈志华、李秋祥教授的悉心指导,给了她很多信息,回答了她很多问题,分析了不足,列了书单。她还“冲”向董、、程大林等著名的长城专家,多次征求他们的意见。幸运的是,这些业内有成就的人向这个柔弱的女人伸出了强有力的教学之手。
8月8日,刘源在电话里说,从2009年初到2010年年中,她读了57本专业书。她临摹并输入了老师们赠送的理论著作,如陈志华教授的《文物与建筑保护》、《地方建筑遗产保护》。董先生的相关理论,她已多次阅读、草绘、注释。她看完了程大林老师给她列的所有必读材料。
用文字挖掘“大同长城”
2010年10月,由大同市文物局承担、刘源主持的重点社科项目“大同长城保护利用战略研究”由省社科协会正式立项,开启了刘源正式、系统、全面、深入研究长城的新进程。本课题结束后,刘源发表了《大同长城的概念与范围》、《大同长城的系统认识》、《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六个系列论文。,并首次回答了“大同长城是什么”、“如何认识大同长城”等公众认知问题,从而初步构建了她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视角。
随后,刘渊先后主持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研究”、“大同长城边塞文化产业园研究”、“大同长城与江南古村落比较研究(以新平堡和梨舍社为例)”、“大同长城古村落保护利用研究”等山西省重点科研项目,期间继续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塞北江南古村落比较研究》。而她的研究视线也从长城的文物文化扩展到了相关的古村落。
在采访中,刘源提到了一个细节:按照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领导和主持省级项目必须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而刘源至今没有文化艺术专业职称。好在有几个对她比较了解的文物领域资深专家愿意出具书面材料证明她有相关工作能力,符合申请项目的基本条件。
除了努力学习,刘源还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她在“平成论坛”做过两次讲座,也给大学生、中学生、社区做过讲座。她每年都向大同CPPCC提交关于长城保护和古村落利用的提案,其中《切实保护大同珍贵的长城资源》成为2014年的优秀提案,得到了中共大同市委、市政府和CPPCC的共同表彰。
自费创建一个研究中心
2014年12月,经中国长城学会推荐,刘源收到了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五十九届世界妇女大会的邀请函。2015年3月,刘源受大同市政府委托赴纽约出席会议。在参加会议之前,刘源自费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山西长城图文折,带到美国后广为散发。会议期间,除了交流女性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成长,她还就长城文化做了专门的演讲和介绍,从长城的角度向世界展示了山西丰富的文化遗产。
几周的美国生活给刘源带来了各种新的认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历史与现代性的碰撞,使刘源对中国长城和许多古村落的认识进入了更深更广的格局。回国后,刘源自费创办大同长城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是一所致力于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及相关咨询的民办非企业学术机构。她说长城很伟大,但个人实力较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古长城文化的研究中来。
开始探索之旅
据2015年11月媒体报道,前几天,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大同女子刘源再次踏上了勘测长城和古村落的征程。这是她在9年前勘测完长城后,第二次开始全面勘测大同的长城和古村落。再次走长城,刘渊以“晋冀蒙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大同长城古村落发展路径研究”为题,从大同开始,然后是朔州、忻州、阳泉、太原、晋中等。并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对陕北乃至整个山西的长城文物和区域文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地考察。她在每个城市集中了三个月的时间,包括收集数据和文献,重点是实地踏勘和调查,整理和推出成果等。目的是找出现有遗产,探索未来发展路径,打造大众感知线。
这不仅是刘源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和规划,也是她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她发起了“徒步长城探索古村落”的慈善自助活动。参加者多为徒步者和长城爱好者,成员主要来自大同、太原和北京,追随者遍布全国。刘源成立了一个微信群“走长城探古”,短短一个月就有255个成员。刘源说,山西有大量的古村落,其中很多不为人知,但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10年来,她游览了长城沿线的许多村庄,几乎在每个县都能找到几条适合人们徒步旅行的旅游路线。
截至8月10日,“走长城探古”活动已走过8站,游览了羊皋、天镇、新荣区、左云、右玉、殷珊等长城及附近30多个古村落。每一站,刘源都会写一篇《插画》,这不仅是对大众感知线路的梳理,更是对长城和古村落人文的记录。
"我将一站一站地去。"刘源说:“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行动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价值。”
周同新杨东杰
[相关链接]
刘档案馆
刘源,女,CPPCC大同市第12、13届委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常务理事,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研究会理事,大同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走过10年,她清楚地知道山西长城几乎每一座城市、城墙、码头、平台、城门、炮台、烽火台的地理位置,被业内称为“走过长城的大同女人”。除了撰写与长城相关的材料,她还呼吁民间资本投资长城,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从一个走在长城上的长城爱好者成长为一个研究长城的学者。
标题:[文化]与古长城“热恋”的大同女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一代巾帼烈女的绝世风姿
下一篇:[文化]北京的太原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