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话剧《立秋》尽现晋商兴衰成败
本篇文章1748字,读完约4分钟
立秋剧照
回老家看立秋
五一,我从杭州回太原度假,恰逢省剧院上演新剧《立秋》。据说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的佳作,于是就和歌手邓欣欣、音乐人景建树见了面,一起观看了晋剧的排练场。那一夜,我彻夜未眠,为山西能出这么好的作品而庆幸、感慨、激动。
作者选择了晋商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作为出发点,把许多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立秋”这一天,把大跨度、高密度的象征性事件集中起来,在最强烈的矛盾冲突中相互衔接,戛然而止。之后,序言中的场景慢慢重现:立秋已过,树叶大面积脱落……一叶落知天下秋!对于晋商的命运,留给观众深刻的思考...后来怎么样了?然后呢?后来...充满寓言和反复询问的孩子们的声音回荡在天空,微弱而沉重地撞击着观众的心,仿佛历史上老人的脚步正在远去...神奇的魔笔。它引发了人们对晋商的辉煌、山西昔日“海上首富”的经济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兴衰等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剧中告诉我们很多:贫瘠的山西,不依靠“面朝黄土,面朝天空”也能繁荣;山西人的辉煌中蕴含着怎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山西人在精神上失去了什么……这可能是剧作家的良苦用心。
马是历史和社会造就的具有代表性的死去的英雄。他刚愎自用,古板守旧,却生于不合时宜。“不做就做不到,但上帝不让我做。”这是马悲剧命运的深层实质。根据剧情的经过和我们熟悉的历史走向,毫无疑问,银行的命运是不能靠老太太地窖里的80万辆金车来挽救的。“上世纪中叶以来激进主义的持续猛烈碰撞,一次又一次地阻挡了中国经济的自然演进,最终毁灭了晋商。”(余的《羞山西》)是历史证明的事实。
晋商的名声是建立在旧政权稳定的基础上的,旧政权的崩溃使得依附于这个政权的一切,包括信仰、文化、经济,都分崩离析。随着封建政权的崩溃,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各种花样革命的必然浪潮,晋商强大的人格水平和“勤、专、慎、诚”的企业文化挽救不了声誉的崩溃。君主制结束了,如何告诉一个商人可信度?各路军阀的政治势力,谁能对他的票号负责?社会不会谈论对银行的信贷。银行怎么跟客户谈信用?结果自然是彻底毁灭。然后呢?然后呢?然后是...今天逃不过明天。主人公的真实命运是最终宣告破产,因债台高筑,“被朝廷逮捕来京”,“他是一座宏伟的中国房子,不是没有铁门双锁,是暗淡无色的”(摘自于的《耻山西》),从而结束了一代富家英雄的英雄梦。剧末反复使用远方孩子的声音“后来”,其深刻含义可能就在这里。
毫无疑问剧本是成功的,就山西的整体文艺水平而言,表演是精彩的。但如果能不断提高,相信这部剧有望成为传世经典。
就剧本的不足而言,作者拙见有几点:
孙子说:“我不吃煎饼,我要吃刀笑面。”爷爷说:“你真是山西娃,你知道吃刀笑面。”孙子说想吃刀笑面,说明他是山西人。爷爷的重点好像没必要。
马韩红反复引用刘邦的《大风歌》。作者的意图是想通过大风阁表明,主角不仅是商界一代“四通八达”的猛男,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商,只是处理手法不够自然。
把孩子结婚、决胜、二老板徐凌翔“反水”等大事件挤到“立秋”短短一天是不合理的。
总之,虽然有缺点,但缺点并不隐藏。(作者:孙希龄)
立秋剧照
看完《立秋》
昨天看了一部高水平大型历史剧《立秋》,取材于山西几百年的晋商文化
,讲述了山西的一家票号——丰德票号的兴衰历史,最终淹没在历史潮流中。
这部剧本身的制作水平是相当优秀的。首先是服装、道具、人物造型等等;第二,音乐也相当雄壮气势,或者说相当符合戏剧本身的发展;第三,整个剧情集中在立秋那天。矛盾层出不穷,“立秋”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词。
此外,它还蕴含着丰富的金文化。比如山西民歌,西进的悲凉基调,承载着历史的苦涩;恶业中的山西女人被关在绣楼里等他哥哥。第一关是五年,六年,八年。面对孤独的月份,她数着自己在砖墙里咽下了多少悲伤的岁月;晋商也为晋剧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各种民族乐器的融合,如唢呐、二胡等等
,把气氛带到了极致。
最后,也是这部剧的思想内涵,就是新思想和旧思想的冲突,最后胳膊跑不过大腿,冯德因为不跟风,不配合国行,最终淹没在历史潮流中。
是金文化的缩影。一句话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历史的荣耀是历史的骄傲。遵从祖先留下的遗产,应该是我们自省的地方:勤奋、奉献、谨慎、诚实。(作者:零距离)■
立秋剧照
立秋剧照
标题:[文化]历史话剧《立秋》尽现晋商兴衰成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晋商惨败深思录
下一篇:[文化]潞商客居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