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西时报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山西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 > 【要闻】探访太行“光棍村”:孩子们要“拯救”村庄(图)

【要闻】探访太行“光棍村”:孩子们要“拯救”村庄(图)

来源:山西时报网作者:欧阳珍更新时间:2020-12-26 06:44:02 阅读:

本篇文章4051字,读完约10分钟

磨子沟女孩梁艳红坐在骡背上去十几里外的学校上学。一年前,她要在山路上每天往返30多里。她的父亲梁三片是村里最年轻的劳动力,也已经60岁了。 翟羽佳 摄 记者在太行山走访的日子,有一个词经常出现,那就是“梦想”。磨子沟女孩0让人心疼。梁艳红长大后想当可以治病救人的医生,因为穿着白大褂感觉很“神圣”。 翟羽佳 摄

石家庄8月7日电(记者鲁达陈国林黄芳) 10岁的梁艳红挥鞭,熟练地收集山坡上吃草的羊,赶到坡底的羊舍。 “一共112只,一只也不少”她掰着手指数完,扭头对记者抿着嘴笑。

与城市同龄女孩五彩缤纷的假期不同,这个河北省平山县观音堂乡荣冠秀小学三年级的暑假生活有点孤独。 她是磨子沟村唯一的两个孩子之一,在这个封闭古朴的村子里,人们不堪贫困地离开,和作为“牧羊人”的父亲一起牧羊,是梁艳红的巨大喜悦。

这是隔世般的村庄,没有通信信号,电视处于黑白时代,骡子和骡子车依然是第一交通工具。 梁艳红和另一个女孩——13岁的梁平云是在《查琳》的骡子标签中长大的。 受教育扶贫工程的好处,她们现在可以去“出山”学校,外面的世界开洞,温暖和光明进入,面对衰退的村庄,或重生涅槃。

磨子沟:两个儿童村
磨子沟位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平山县西北部深山区,平均海拔1200多米,距县城85公里,距石家庄市区100多公里。

通向磨子沟的是围绕太行山的一条道路,只允许下一辆车通行。 从山底抬头,弯弯曲曲的道路在云雾中爬行,旁边有无底的山谷。 没有护栏,没有连续的急转弯,还有偶然看到的四十五度陡坡,如果不是驾驶老手,就不能轻易上山。

65岁的村长梁文斌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扫荡华北平原时,他去观音堂乡扫荡了30多个自然村,只有磨子沟幸存下来。 “鬼子的军马走到坡底不肯往上走”谁相信危险的坡上有人住着?

在这里,自行车不能上坡,校车到不了村头。 晴天,村民驱着骡子车走了几个小时山路进城。 下雨天,大人带着孩子走十几里去学校。

磨子沟里没有学校,没有商店,没有卫生所。 村民们保持这样的习性,离开了村庄,带着大车料理和大药回来了。 因为我不知道下一次外出是什么时候。

村民梁文清蹲在门槛上,狠狠地抽烟,慢慢对记者说“刷子沟的人,因小病吃药,死于大病”。 而且村支书梁新科有着同样沉痛的回忆,村里的老人在去卫生所的路上差点生病死了。

薄土地生不了财富的种子。 这里山坡陡不适合耕种,种植玉米和土豆为生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因为穷,外村的女性不想嫁给我,所以大部分男人都出山成了“家婿”。 但是能外出的人都跑了,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梁新科对记者说:“村子里常住的人口只有10人,年龄最大的人只有97岁,只有2个劳动力,最年轻的人也只有60岁。 村里的男性大半是单身,唯一的两个孩子也是收养的。 ”。

关于这个有名的“光棍村”,附近的村民们可以掰着手指说两句轶事。

村里的第一对是74岁和70岁的兄弟俩,两人都单身了一辈子,现在留在家里只有一张床,一个锅,可以说是家族的四堵墙。 弟弟更支持老哥哥,使人伤心。

在山下李台村当教师的赵石锤对磨子沟说:“真的很穷啊。 村里的老人不见了,人手也不够,等着上山,一起帮助才埋了人”,叹息道。

被疾病和贫困所困扰的梁文清对记者说:“再不去就饿死了。” 多年在外面打工的他的身体已经被拖累了,不能再干力气活了。 家里五亩玉米地是夫妇唯一的期待,现在他们住在村子里离家出走,对方看到他很穷,怎么也不让他付房租。

神仙村:着火的天堂?

磨子沟并不天然贫瘠,曾经是有光环的“神仙村”。

村里的老人说,这是一个老村庄,明初山西乔姓搬到这里,300多年前就成了梁姓族的家。 多年来,尽管世界变化,经过多次战乱,这里还保持着原始的面貌,住在这里的人们总是有生存和繁殖的净土。

即使在抗战的时候,日本人的铁蹄踏上华北平原,这里在秋天也没有任何损失。 老人说多亏了山神仙的保佑。

他们指磨子沟山头的三仙庙,那里供奉着冯白长的三位神仙。 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把众神称为老师,“磨子沟的老师”在许愿中灵验盛行。

65岁的守庙人苏玉梅说,20世纪90年代初三仙庙的香火绝顶,靠近石家庄各郊县,向福建、江西、浙江的游客们远道而来,在这里烧香许愿,磨子沟因此被称为“神仙村”。

磨子沟路边遍布原野的红丝绸隐约可见昔日的光辉。 84岁的村民丁三玲说这都是以前的香客们献上神灵系的。 在当地的习俗中,如愿以偿的香客们,即使感谢上帝,也要拉着几丈红布爬高坡,系在树上。

“村子里当时有100户左右的人,旅行者多的话村民们也过得很快”村支书梁新科对记者说,磨子沟是远近村最早看电视的,那时家家户户都用蒸馒头用的筷子、罐子和电线制作了简易的接收信号装置,坐在炕头上春天

现在叉车作业结束的痕迹还在,通往三仙庙的黄土路一步一步有洞,偏僻的山路人影很少。

与其说这里是庙,不如说是神龛。 在铁架简易建造的大棚下,看不到众神,只有“冯白长”三个众神的牌位、几个香炉和烛台。 多年来,香客们供奉的新旧石碑层叠起来,两台小型石狮子孤立地守在牌位的桌子上,后面寺院的老地方在火灾中燃烧,哪里能看到当年的繁荣?

据说火炬被上帝点燃了。 苏玉梅是这个说法的拥护者。 她说,2000年左右,山另一边的柏叶沟发生了森林火灾,火猛烈地逼近砂轮沟。 火很快就被扑灭了,但从此来三仙庙的人很少。 到2010年,另一场意外的火灾把三仙庙烧得一干二净,村委会只能暂时盖一座简陋的庙小屋,这里更冷清。

当然,这只是村民们希望的想法。 在梁新科,磨子沟位于深山,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过去这种劣势还不明显,但现在私家车很多,各地新修的寺院又很多,磨子沟还依靠当年口碑的推进方法,早就过时了,逐渐

磨子沟随着三仙庙的闲散而逐渐寂寞。 十几间旧了的土房在狭小的地方挤得水泄不通,呆呆地屹立在山上。 夏天刺目的阳光,简直是想击倒关闭的木门。

在大槐树下,上了年纪的女性坐在石头上做鞋底,老单身者们背着双手在村子里徘徊,见到外人说:“你是来收集核桃的吗? ”。

希望:孩子们需要“拯救”村庄

教育可能是这个老村庄实现自我救济的唯一方法。 梁新科对此进行了说明,更年轻的梁平云和梁艳红承载着磨子沟重振的希望。

1987年出生的梁新科在高考时走出了磨子沟,但学成后抱着“拯救磨子沟”的想法回来了。

“磨子沟是天独厚的旅游胜地,山场总面积2万亩,森林绿化率达75%,负离子含量达石家庄市区的40倍以上。 ”。 梁新科说,朴素的村庄像村民一样慢慢老化,最后不希望从地球上消失。

梁新科回村竞选村支书,他给村子带来的一些变化很明显:首先在山顶建设供水塔,引水下山,家家户户通自来水。 之后,咨询了村里的老人和专家,一起制定了三仙庙景区的开发计划。 “接下来要把山路扩大3米,变成2车道。 在村口修建停车场,储备池塘在山上建造度假别墅,斜坡为游客修理体验式耕地。 ”。

从磨子信息表现到三仙庙的土路现在已经平坦了,以投资为目的的商人们也在找到梁新科进行谈判。 他只是谨慎和批判地选择合作者---他给投资者们提出了“必要”的条件:帮助村子里唯一的两个孩子上学。

梁新科认为观念“贫穷”是磨子沟贫困的至此根源。 饱受战乱和饥饿之苦的村民对饥饿有特别的恐惧。 他们依靠粮食。 由于这种依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把村民绑在土地上,有饭吃的话,不挨饿冻结就足够了。

“另一方面,必须在旅行中带外国人来,改变村民的想法。 另一方面,孩子们需要接受教育出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恢复新思想。 ”。 这是梁新科精心打的小“算盘”。

目前梁新科的理想有望实现,但不通过投资者。

2011年初开始的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涉及包括平山县在内的西部山区6县45个乡镇,人口60万人。 政府想通过山区的孩子们进入免费寄宿制学校,让监护人在城市就业的方法,处理太行山区的“久治不愈”贫困问题。 根据计划,石家庄将利用2-3年,高标准新建和扩建6所城区寄宿制中学和50所中心乡镇寄宿制小学,实现山区孩子们全部免费就学。

和成千上万的太行娃一样,磨刀沟里唯一的两个孩子成为了这项工程的受益者。 梁艳红和梁平云去年住进观音堂乡荣冠秀小学扩建的宿舍,在由8个孩子组成的宿舍设置暖气电影,广泛清洁,学校安排计算机课,教师大多大学毕业。

学校为这些年幼的孩子配置生活老师,掉扣子缝在老师身上,喝水给老师打热水……住宿免费,像梁艳红一样的贫困生,学校每学期补助500元的伙食费。

曾经,65岁的梁文斌用骡子车接女儿梁平云往返于每天的日出和日落之间。 曾经,年幼的梁艳红要么坐在骡子背上,要么由三张父梁带领,每天往返于学校和磨子沟之间的山路上。

现在,父亲们即使不从早到晚接送孩子,他们也靠“解放”为生。 梁艳红的奶奶丁三玲拉着记者的手,她老了,儿子也老了,唯一担心的是这个孙女,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她长大。

“现在真好。 孩子被交给了学校,我放心了! ”丁三玲说,即使有一天她不在了,她也知道政府会管理孙女。

对梁艳红和梁平云来说,十里外的小学是她通向外部世界的通道。 她们爱上了英语课,喜欢看《加里佛游记》和《王子》的英语原件。

梁艳红喜欢学校的生活,她偷偷告诉记者,学校的饭菜比家里的菜好吃。 小时候离家独立生活,笑着有两个酒馆的甜蜜女孩表现出超过年龄的成熟,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她自己做饭,洗衣服,照顾祖母,收拾家务。 喜欢穿这条公主裙子的聪明女孩刚拿回96分的英语卷子。 尽管没有吃过汉堡包,但她没有用过手机和电脑,她能用英语流利地说新名词。

两个孩子都有梦想,不约而同与这个村庄有关。梁艳红说,她想“当医生,因为可以治病救人。”而梁平云期待,这次中考可以顺利考上县城的要点中学,然后上高中、上大学,当英语老师。“我想回来教农村的孩子学英语。”梁平云说,农村更加要她。(完)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

标题:【要闻】探访太行“光棍村”:孩子们要“拯救”村庄(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山西时报网是一个向世界华人提供山西省本地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山西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山西时报网介绍

山西时报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性门户网站,坚持“读者至上”,定位于普通百姓,按百姓的需要办报,不断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力度和深度,在为国分忧和为民解难中找准结合点,架起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尽心竭力为网民提供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招生、山西高考、山西中考、山西教育、山西人事、山西旅游、山西地图、山西十大景区、山西旅游景点、山西旅游攻略、山西大槐树、山西旅游地图、山西自驾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11选5、山西特产、山西汾酒、山西美食、山西面食、山西刀削面、山西老陈醋、山西证券、山西焦煤、山西财政、山西煤炭、山西财经、山西民歌、山西博物院等信息资讯。